一、5G RF优化目的及流程 网络优化前期的基础性优化工作包括单站验证和簇优化。 1.单站点验证 第一,基站安装问题检测;第二,系统参数核查;第三,基站状况与告警信息核查;第四,覆盖测试验证;第五,基站功能性验证;第六,切换测试验证。 2.簇优化 一旦规划簇内(20~50个宏站)的站点安装和验证工作完成80%以上,簇优化工作随即开始。这是优化的主要阶段之一,目的是在优化信号覆盖的同时控制导频污染,梳理切换关系提高切换成功率,保证业务参数指标正常。具体工作包括了天馈硬件及邻区列表的优化调整。在第一次RF优化测试时,要尽量遍历区域内所有的小区,以排除硬件故障的情况。 3.NSA簇优化目标 锚点&NR各项指标均达到集团要求 5G NSA簇优化验收标准 按“占得上、驻留稳、感知好”13项关键指标的性能测试结果进行评估。全部指标满足验收门限方可验收。 前台指标观测 二、5G锚点优化 当前5G实施NSA组网模式,NSA终端必须占用锚点小区后,才能使用5G业务提升用户感知。如何及时将NSA终端迁移到锚点小区并保证稳定占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NSA终端移动性策略遇到的重要问题。 NSA锚点优化主要涉及NSA锚点规划的原则与方法、锚点优先驻留策略、接入性能优化、4/5G协同优化等内容,如下图所示: FDD1800锚点优化先行 锚点优选功能 5G UE接入非锚点小区,如果它的邻区中存在锚点邻区,则在连接态下主动发起向锚点邻区的定向切换,或在RRC释放过程中携带IMMCI重选信息引导NSA终端迁移至锚点小区。 在锚点小区通过独立的移动性策略和RRC释放过程中携带IMMCI重选信息确保NSA终端在锚点小区/频点的稳定占用,多功能配合使用,达到优先占用锚点的目的。 锚点优先驻留策略及容量分担策略 大多数场景下LTE的频率优先级设置为E>D>F=FDD,锚点专用优先级建议 Ø 1.8GFDD或F频段配置为NSA锚点,设置为高优先级;(下图以FDD 1800是锚点为例;如果是双锚点,可配置FDD1800优先级7,F频段优先级6,其余频段优先级0;如果是F单锚点,可配置F优先级6或7,其余配置为0) 通常锚点FDD/F负荷较小,基于锚点优先功能将NSA用户迁移到锚点小区后,锚点无容量压力。 当锚点FDD/F承担了较多的容量压力。建议锚点小区继承现网LTE负荷均衡策略配置或者开启负荷均衡功能,让非NSA用户负荷均衡到非锚点小区,NSA用户留在锚点小区从而享受5G服务。 NSA终端做VoLTE业务时由锚点切换非锚点使用A5事件,如果锚点是FDD1800,且已经实施了语数分层策略将语音已经承载在FDD1800,则门限配置参考现网普通4G终端。 4/5G协同优化 1、 NSA 辅载波激活 / 删除门限优化 针对不同区域开展拉网测试,并选取各电平区间段做DT,根据覆盖RSRP与吞吐率散点图,按边缘吞吐率100Mbps以上采样点占比大于95%,确定A2门限值;普通场景下A2建议设置为-120~-110dbm,B1在此基础上增加5~10dB即可。 2、频率协同 各省不支撑 D7 、 D8 终端,应采用基站黑 / 白名单功能实现规避。对于无法实现黑 / 白名单功能的场景,建议采取不添加 D8 邻区策略,规避不支撑 D8 终端向 D8 频段发起切换。 3、天馈继承方案:建议继承原有D频段天馈工参: 1、下倾角:机械+电子总倾角与4G现网D频段替换后后保持一致。 2、方位角:继承4G现网D频段方位角,优先保证4G现网性能稳定。 一般场景5G机械下倾不建议采用大下倾方案,建议继承现有D频段的机械下倾,继承原有优化经验。 4、5G反开3D-MIMO 完成D频段移频后,使用D3频点开启3D-MIMO基站,扩容频点采用D7、D8频点,避免和5G同频干扰。 三、5G覆盖分析 和LTE一样,5G中覆盖类的关键指标主要还是RSRP和SINR,但是5G中RSRP/SINR的种类 和LTE不同。具体来说,LTE中的CRS功能被剥离为两种测量量SSB和CSI-RS。相应地,SS-RSRP/SINR体现广播信道的覆盖与可接入能力,CSIRSRP/SINR体现业务信道的能力。5G 中定义的覆盖相关测量量总结如下表: NR覆盖优化的目标主要有三个: p 优化信号覆盖,保证目标区域的RSRP/SINR满足建网的覆盖标准 p 解决路测过程中发现的RF问题:如弱覆盖、越区覆盖、乒乓切换、切换带不合理、干扰问题等 p 结合吞吐率情况,优化覆盖区域和切换带 覆盖问题优化原则 l 原则1:先优化SSRSRP/CSI-RSRP,后优化SSSINR/CSISINR l 原则2:先优化越区覆盖,再优化重叠覆盖 l 原则3:优化切换带、控制重叠覆盖,保障SSRSRP/CSI-RSRP的同时优化乒乓切换 l 原则4:优先调整软参,其次才是硬调或站点拓扑调整 覆盖问题分析流程 1、基站是否故障-5G常见告警(HUAWEI) 2、SSB场景化波束规划-5G与LTE覆盖差异 l LTE中CRS功能,在NR中被区分为两种测量量:SSB和CSI-RS,所以NR的覆盖评估需要分别考虑SS- RSRP及CSI-RSRP。其中SSRSRP用于表征广播信道的覆盖与接入能力,CSIRSRP则表征业务信道质 量。 l 由于波束技术,相同覆盖位置下:SSRSRP、CSIRSRP、PDSCHRSRP可能有一定差别。目前SSB和 CSI-RS采用静态波束,PDSCH采用动态波束(SRS权和PMI权)。 NR广播波束场景化 配置建议: p 一般情况下,推荐配置为场景DEFAULT,适合典型三扇区组网 p 当水平覆盖要求比较高时,推荐配置为场景SCENARIO_1、SCENARIO_6、SCENARIO_12, 远点可以获得更高的波束增益,提升远点覆盖 p 当小区边缘存在固定干扰源时,可以考虑场景SCENARIO_2、SCENARIO_3、SCENARIO_7、 SCENARIO_8、SCENARIO_13,缩小水平覆盖范围,避开干扰 p 当只有孤立的建筑时,推荐配置为场景SCENARIO_4、SCENARIO_5、SCENARIO_9、 SCENARIO_10、SCENARIO_11、SCENARIO_14、SCENARIO_15、SCENARIO_16,可以获得水平面覆盖较小,不适合连续组网 p 当只有低层楼宇时,可以从场景SCENARIO_1~SCENARIO_5中选择 p 当存在中层楼宇时,可以从场景SCENARIO_6~SCENARIO_11中选择当存在高层楼宇时,可以从场景SCENARIO_12~SCENARIO_16中选择 3、功率设置是否合理-NR下行功率分配 l 由于NR系统没有类似于LTE的小区级公共参考信号CRS,因此不支撑界面配置导频功率 l 小区基准功率ReferencePwr=MaxTansmitPower-10*lg(RB*12)表示单通道平均每个RE分配到的功率 p 其中:MaxTransmitPower表示每个通道的最大发送功率,单位为dBm, p RBcell表示小区总带宽对应的RB个数,每个RB包含12个RE l 计算其他信道或信号每RE上功率(dBm)=ReferencePwr+偏置+10*lg(RFChannelNum) p 偏置指的是各物理信道或信号相对于“基准功率”的偏置值 p RFChannelNum表示射频物理通道个数 以PBCH和SS信道为例,当64T小区带宽为100MHz,载波间隔为30KHz,若PBCH和SS功率偏置的最大值PowerOffset配置为3dB,MaxTransmit Power配置为30.9dBm,RB为273时,可知小区基准功率Reference Pwr为-4.25dBm,最终PBCH和SS每RE上的功率为16.8dBm,其他信道或信号同理。 4、常见覆盖问题分析-弱覆盖的处理 覆盖区域RSRP小于网络设计值,空口质量差,显著影响网络接通率、掉话率、小区吞吐率 l 发现弱覆盖,通常需要排查如下因素: p 设备故障、工程质量 p 建筑物遮挡 p TRP发射功率配置低 p 网络结构 l 弱覆盖的优化手段通常有: p 调整天线或AAU方向角和下倾角, p 增加天线或AAU挂高 p 调整基站发射功率 p 新增站点或者室内覆盖系统 5、常见覆盖问题分析-越区覆盖 越区覆盖一般是指某些小区的覆盖区域超过了规划的范围,在其他基站的覆盖区域内形成不连续的主导区域。 l 常见原因分析 p 天馈因素:天线(或AAU)挂高太高、方位角、下倾角设置不合理,或者基站发射功率太大 p 站址因素:由于“波导效应”使信号沿着街道传播很远 p 无线环境因素:大片水域反射等场景 l 对网络的影响 p 业务感知:越区覆盖容易引起乒乓切换或带来干扰,业务感知差,且容易掉话 p 网络指标:掉话率高、切换成功率低、速率低等 6、常见覆盖问题分析-重叠覆盖 重叠覆盖问题主要体现为多个小区存在深度交叠,RSRP较强,但是SINR较差,或者多个小 区之间乒乓切换导致用户感知差。重叠覆盖产生原因主要是城区内站点分布比较密集,信号覆盖较强,基站各个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设置不合理,造成多小区重叠覆盖 重叠覆盖问题主要是解决好切换区域的各小区覆盖电平强度关系,常见的优化方法如下: p 识别问题区域多个覆盖小区的主从关系,确定主服务小区 p 通过调整波束、下倾、方位角、功率等手段加强主服小区的覆盖 p 通过类似手段减小非主服小区在问题路段的覆盖,减小干扰 四、 5G速率优化分析 NR速率与带宽、调制方式、MIMO模式及具体参数配置有关。以100M带宽小区为例,进行理论速率计算时需要考虑PDCCH在每个时隙占用符号数、广播信道、同步信道占用符号数、参考信号占用符号数,实际的速率还要考虑空口BLER的影响。 100M带宽时单用户UE最大可以使用273RB,256QAM,27阶,4流单码字平均约为TBS= 112000,TTI= 0.5ms,按照4:1子帧配比,则每秒中传输的bit数约为112000*8*1600,约为1.4Gbps,MIMO 8流的话,理论速率约为2.8Gbps。 在无线空口影响 5G 峰值速率的因素总结起来有 PDCCHGrant (时隙调度数)、 RB (频域资源调度数)、 MCS (调制与编码)、 Rank (秩)、 BLER (误码率) 。 1、5G速率问题分析-调度不足 常见原因如下: 1)首先排查UE和服务器的问题, 首先通过更换服务器来验证服务器性能。其次检查设备问题,设备是否由于长时间使用发热而导致能力下降亦或是损坏,通过重启、冷却或是更换设备来解。 2)AMBR限速问题, 核心网开户信息中包含了AMBR,QCI。AMBR限制了UE的Non-GBR速率;用户QCl信息会与基站侧的QCI级的PDCP、RLC相关定时器关联,从而影响用户的吞吐率性能;可以通过S1口跟踪S1AP_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或者X2口SgNBAdd Req查看。 3)传输问题 通过基站灌包的方法定位是TCP问题还是空口问题,传输受限是目前单验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5G速率问题分析-CQI&MCS低阶 MCS的选择主要依赖于UE上报的CQI,CQI是UE基于导频信道的SINR测量计算后量化而成。CQI的值越大,说明信道质量越好。 3GPP对CQI和MCS分别定义了三个表格,表格1与LTE相一致,表格2为NR在LTE基础上新增的,表格3用于URLLC场景,最大支撑64QAM。 对于目前eMBB业务选择哪个表这主要考虑到UE能力是否能够支撑256QAM的调制方式,如果最高只能支撑到64QAM则采用和LTE完全一致的CQI、MCS映射关系,如果能支撑256QAM则采用新增CQI、MCS映射,即下图表格二。 CQI不能达到13及以上,MCS不能达到25及以上 PS:SS-SINR好只能代表SSB不受干扰,而用户占用的PDSCH信道质量只能通过CQI和MCS来判断 常见原因如下: 1)干扰问题: 当出现高RSRP低SINR(如:RSRP均值>=-80dBm,SINR均值<=15dB)且MCS等指标都偏低,那么就要进行干扰问题的分析。主要分为邻区干扰,越区干扰及外部干扰等。 2)CQI上报问题:CQI上报问题分为CSI-RS异常和SRS异常 1)CSI-RS基站侧配置端口数与测试终端端口数不一致时会导致CSI/CQI测量异常,UE无法上报CQI,基站在收不到CQI的场景MCS&RANK低。 2)MassiveMIMO主要通过SRS信号来做上下行互异性,基站收到UE上报的SRS才会下发CSI测量,然后gNB基于UE上报的CQI来做调度。因此SRS波束对CSI测量影响大,SRS异常会导致CQI异常。 3 ) MCS/RANK 被固定 如果发现MCS值保持某一个值没变化,则有可能是MCS被固定,需要排查MCS参数 NRDUCellRsvdParam.RsvdU8Param68,下行MCS固定值。0:参数不生效;1~29时,代表下行MCS固定为0~28;推荐0 3、5G速率问题分析-rank低阶 RI =rank indication,秩指示;用来指示PDSCH的有效的数据层数,用来告诉gNB,UE现在可以支撑的CW数。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在空间区分出的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信道的数量,可以支撑的数据流的数量。比如说RI=4,表示接收端能够识别4个信道的数据,可以支撑4组数据并发。 Rank最大值主要取决于gNB和UE端最小天线数,一般基站的天线远大于UE的天线数,因而主要取决于UE端的天线数。 1、无线测试环境:根据测试总结,在空旷的场景下,如果AAU机械下倾角设置得很小,很难达到高Rank高MCS,通过增加小区机械下倾角来构造地面反射从而提升Rank和MCS。 2、终端能力: 协议规定单用户下行最多可支撑8流;上行最多可支撑4流 。 SU MIMO多流开关需打开:NRDUCellAlgoSwitch. DL_SU_MULTI_LAYER _SW@SuMimoMultipleLayerSw=1最大MIMO层数: 3、小区间频繁切换: 切换后初始的RANK值默认为1,大概在30ms左右可调整回来,影响较小;但是如果发生频繁切换,会导致RANK无法快速爬升,因此需要对频繁切换区域进行优化 4、MCS表频繁切换: 1)MCS表格切换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64QAM和256QAM的MCS表格切换。在切换期间RANK固定为1进行调度 2)在SINR值波动比较大的场景下容易出现MCS表频繁切换 4、5G速率问题分析-高误码 BLER高排查思路和MCS低问题类似,重点关注空口的变化,比如覆盖差、强邻区干扰、外部干扰等;如果SINR异常,包括陡降、波动等,则说明误码的原因是信道条件的不稳定。 下行/上行iBLER目标值由默认10/0.1,即10%。 1)Initial BLER(%):初始重传率:第一次传输错误的块数/有效传输块数。定点峰值测试过程中,要求BLER尽可能接近0,外场移动性测试一般要求在10%左右波动。 2)Residual BLER(%):残留误码:最终传完以后仍然错误的块数/有效传输的块数。正常情况下会远低于Initial B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