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门户论坛百科APPEN| 举报 切换到宽版

亚星游戏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548|回复: 0

[职场百味] 我的“数字化生存” [复制链接]

军衔等级:

亚星游戏官网-yaxin222  新兵

注册:2024-9-17
发表于 2024-9-17 18:03:41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数字化生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大家的问题是否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是今年大家山东高考的作文题。典型的“字少事大”:极具开放性、包容性,想掉到问一答一、就题论题的“死循环”都很难。有专家分析,话题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可以思接问题的“多与少”,也可以心鹜问题的“浅与深”,更可以神会问题的“得与失”,以解“智”(人工智能)“联”(互联网)之惑,答时代之问。
不能不被共情:在越来越汹涌越澎湃的数字化浪潮中,大家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对“是与否”“多与少”“浅与深”“得与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都有话说,所以,这个高考作文题实际上是抛给大家所有人的一个命题,毕竟“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语),何况这已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也是拜“智”“联”所赐啊)?
——对了,我要“发声”了,且不完全是蹭高考这个热度、这波流量,更是想籍此也“审视”梳理一下自己当下稍显紊乱、未来些许迷茫的“数字化生存”,毕竟“谁学会了以正确的方式焦虑,谁就学到了终极奥义”(克尔凯郭尔,又一位大哲学家语)。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的“审视”要度身定做了:我的视角是“喜与忧”——
先说“喜”。
这个毋容置疑:科技进步的第一原动力就是给人类带来福音、福分,福利、福祉。时下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更具革命性、颠覆性和幸福性。
自然是“现身说法”了:
学习。我的总结是为我搭建了三大个人门户——“资讯门户”,让我“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查询门户”,让我“遇事不决问搜索”;“求学门户”,让我“学海无涯‘库’作舟”……天天浸润在这种喜悦中,时常有“人生至此,夫复何求”的感喟,当然是喜不自胜、喜之不尽了。
       出行。我不会开车。这一点这几年说起来已经尴尬了:网约车太方便了!别说出租车、滴滴快车、顺风车,连货拉拉”我也熟门熟路了。我甚至有一个强烈的预感: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将来路上跑的都是无人驾驶的网约车——车辆减少了、能源节省了、污染可控了、交通安全了,大家再也不会为了占一个车位“全家总动员”了……这将是一个何等喜人的景象啊!
健康。这是人到了“下半场”最关心的问题了:虽然嘴上说“小病从医,大病随缘”,但真到了那份上恐怕旦有条件大家还是信奉医学博士出身的冯唐的“死在协和”之说。让大家倍感振奋的是,人工智能正在神速地推动着“医疗资源公平”。有例为证:一同学80年代上大学学的就是人工智能(当时叫“机器人”),后来读研、出国留学、创业,一直没有离开这个领域,而且身土不二主攻的就是医疗机器人。2020年我在他在苏州的研发基地干了一件“大事”:我,一个对医学一无所知的人,带上机械手,在他的助手的引导下,竟然完成了一例远程心脏修复手术!——当然是“模拟”的了,但这也足够惊喜了:医疗人工智能应用的尽头岂不是人间处处是“协和”?!
说到这里,我得为我的行业、我的企业说几句了:大家从事的通信技术工作是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的“底座”和“地基”,英语叫“infrastructure”,通信技术每一次的迭代更新,都会掀起“智”“联”普及、应用的排天浪潮。尽管大家的工作大多数时间是默默,尽管大家的显绩不是经常被人认为赫赫,但大家的内心有属于自己的满满的喜悦:“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激动不已......”
说完了“喜”,该说一下“忧”了。
应该说,和所有的技术一样,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也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前者给大家带来“喜”,后者给大家带来“忧”。
当然这里的“忧”,不是什么“志士居环堵,常怀天下忧”的“忧”,而是智联时代洪流里我那“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切身个人实际的“忧”。
一曰学之忧。
越来越智能化的算法推荐、越来越个性化的精准推送,让人陷入信息过载中而无法自拔。
更可怕的是,除了视力不可逆地模糊模糊再模糊外,人可能还会被误导进另一种“信息茧房”—一对对口、对胃、对眼的信息偏食、偏听、偏信,在不断的这种“投喂”中,不想尝试其他的味道,不再接受不同的声音,不复保持应有的思辨和警觉......于是,一种新型、更具破坏性的“茧房”便不知不觉形成了。
这已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事了,而是“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不知道,而你又不知道你不知道”!
摩根风险大师安东尼.波姆皮里亚诺在谈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时,说,当任何东西都可以在网上学习时,学习的障碍就只剩下动机、好奇心和毅力。我没有找到原文,但我确信他在说这话时一定有一个底层假设(underlying assumption):你首先要保证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在“重生”的“破茧”之路上......
二曰写之忧。
有人说,这世上,人最大的面子,就是你手里的活计——它是你一生中最珍贵的同伴,就算在最困难的逆境中,也会伴你左右,赋予你生存、向上的力量
按照这个说法,就我个人而言,写作可能就是我的“面子”了。可这点面子,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恐怕也要“技术性失业”“市场化不保”了。
之前,是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忧虑的:靠天赋、创意的艺术工作怎会被机器替代?直到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
不过还是有人质疑:写作是个性化的,讲究真情实感,机器会有大家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枯荣吗?
我也将信将疑,直到自己亲口尝到“梨子的滋味”:下载了“豆包”,并让机器写了一篇“《答应自己》读后感,300字”(《答应自己》,是我发表在《读者》上的一篇译作)。
篇幅关系,我在这里就不展示豆包的AI 内容了,只发一下一位文友对这个“读后感”的读后感:
“静下来读此友之有感,深有同感。好的东西经久弥香,越久越弥足珍贵。顶了!”
——这位文友“错爱了”,我没告诉他、他也没想到“此友之感”其实是一个机器所为、AI之作!可“豆包”连ChatGPT的跟班小弟都算不上啊......
三育之忧。
前不久,我在《学习强国》看到一篇文章:《得把“孩子不认识钱”当回事》——
“(手机支付)让接触现金的机会日趋减少,有的孩子除了认识百元、五十元等大面额的钞票外,对一元这种较小面值的甚至都不认识。
“武汉某学校一年级老师课堂上提问学生,如何用人民币凑出“3元6角”的组合方式。‘先给一张3元,再给一张6角。’有学生如此回答。
“这种情况下,孩子自然对‘钱是怎么来的’同样缺乏认知,意识不到这是父母辛勤工作获取的劳动报酬,缺少对钱的敬重和珍视。这也就难怪有孩子在面对妈妈制止自己乱花钱时会说,‘钱怎么会花没呢?钱不就在手机里吗?刷一刷就又有了!’”
我则除了“孩子不‘爱’”,还有另一个“育之忧”:孩子不爱书。
“欲学童速成,莫若引之观书;欲引之观书,莫若使之多识字”古训影响,加上个人信奉“一个人语言的边界就是他世界的边界”,我把孙子早教的重点放在教他认字上:童书,绘本,有声读物,随时随地、无时无刻的指认点读......
成效也不错:不到五岁,大街上的字认个一多半了。
但有一点我深感头疼:孙子不爱看书——烦了,直接把书丢到垃圾桶里!我理想中的“认字—自主阅读—一睁眼看世界”三部曲一下子卡壳了。我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了,开始琢磨“练废了大号练小号”了。
尽管有人说现在趴在电脑上、埋在手机里电子阅读的是当代的读书人、未来的读书人,我还是传统地对纸质阅读奉若圭臬,还是坚信“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英国作家毛姆语),还是希翼孩子不要沉湎“速食”“快餐”电子产品而过早失去想象的能力、柔软的能力、沉潜的能力.....
于是,当下的我一直忧心忡忡而又无计可施:什么时候、有什么方法让孩子放下手机,回到书桌,而手不释卷、爱不释手,而“惟有读书声最佳”?
——OK,这就是我当下大概的喜忧参半、喜忧交织的“数字化生存”了。智联世界是复杂的。这么复杂的事情,哪能简简单单给一个定论?大家应该和它一样复杂,多元思维,对它从不同角度作出思考并不轻易作出结论,甚至不下结论——据说,这是思考的境界。
也许有点空、有点绕,但我有一个鲜活的数据支撑:今年高考结束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用包括GPT在内的中外6个开源模型进行了答卷测试,其中大家想当然以为没有情感体验、无法生成文章字里行间“潜台词”的AI们语文最高的得了124分。
——你从中得到一个什么结论?你能从中得到一个什么结论?所以,我只能用三句适快速“交卷”“离场”了:
第一句话:“浪来了,请不要试着改变它的方向”—一这句话是稻盛和夫说的“浪”是趋势,是规律,在趋势、规律面前,大家的力量是渺小的。人工智能就是“浪”,而且正在成为“白浪滔天”的“浪潮”。
第二句话:“人工智能就像一列火车,它临近时你听到了轰隆隆的声音,你在不断期待着它的到来。它终于到了,一闪而过,随后便远远地把你抛在身后”——这是清华大学语音与智能实验室欧智坚老师说的。为了这篇小作文,我专门研习了前不久他在中国移动所做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行业应用实践》专题讲座。不错,这也是我骨子里不想被“抛在身后”的一个具体表现。
第三句话:“如果你可以衡量它,它就没那么有意思了”——这是《数字化生存》编辑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说的。《数字化生存》出版于1996年,它围绕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巨大的价值,勾画了数字时代的蓝图,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被称为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圣经。我碰巧在年轻的时候较早地读到了它,而且虽然至今也没有读懂它的意思,但就是觉得“有意思”,于是便有了我后来的“数字化生存”和我的这篇《我的“数字化生存”》......

举报本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版规|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大家 |网站地图  

GMT+8, 2025-1-9 20:16 , Processed in 0.24001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