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门户论坛百科APPEN| 举报 切换到宽版

亚星游戏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短信验证,便捷登录

搜索

军衔等级:

亚星游戏官网-yaxin222  大元帅

注册:2004-8-101221

爱心徽章,06年为希翼小学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09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家园09年十大网友 爱心徽章,2010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爱心徽章,2011年为家园助学活动奉献爱心纪念徽章

发表于 2024-4-28 09:41:3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68810115 于 2024-11-8 22:05 编辑

       本来没准备写第三篇,但和疑似中国移动员工在留言区辩论了超过10个回合之后,不写个第三篇,对不起W先生。
1.png
      
       上一篇(扭曲的中国移动:乱收费收入快速增长)里面提到,中国移动主营收入下降,乱收费收入上升,在文中也问了一个灵魂之问,超级课程表为什么找中国移动代收费?上一篇有一个简单的描述,没有详细展开,这一篇再从合同法律主体,经济常识及收入成本会计政策等多个角度展开再论述一下。
            
       超级课程表为什么找中国移动收费?
      
       微信支付收费平均费率是0.2%,中国移动收费的费用至少20%以上,那么为什么超级课程表等企业很愿意走中国移动的收费路径和通道?

       因为微信支付宝是把用户存在微信支付宝的钱当作用户的钱,每花一分钱都是明明白白的,每一笔支付都要用户输入密码,哪怕是停车场5块钱的停车费。当然,也可以设置,部分APP可以设置免密支付,比如,笔者的滴滴就是免密支付的,但免密支付也是有相应流程的。如果支付中有任何疑问也是去找商家,而不是去找微信或支付宝,因为微信和支付宝真正做到了严格遵循用户的意愿,绝对不会替用户做主
      
       中国移动不一样,中国移动把用户已经预存的话费当作可巧立名目盗窃的对象,并没有把用户的话费当作是用户资产,行使替用户保管和看护的职责。
      
       对超级课程表来等APP来说,当然可以走微信支付通道,并且平均费率只有0.2%,但走移动话费支付通道的,是这些APP额外的“诈骗收入”,并不是用户的真正愿意订购这些APP,超级课程表是如此,吃货卡是如此,咪咕音乐也是如此。如果是用户自己意愿去定的业务,这些APP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给中国移动支付比微信高得多的渠道费用?
      
       微信支付宝等真正支付通道永远不会,绝对不会给这些APP提供点一下就可以扣费的便利,也只有乱收费的中国移动给这些APP提供诈骗订阅支付的便利,并且中国移动也知道这个便利提供的不是那么合理合法,因此,只要用户一打电话投诉就退费,几个月前费用也可以退。
      
       下面就从法律,财务会计方面来解决一下为什么是不合理不合法的。
      
       商业闭环中的法律主体
      
       在这个“移动诈骗”过程中,一共涉及到三方,APP是一方,移动用户是一方,中国移动是一方。
02 三方.jpg
      
       APP与用户之间是商业交易,对用户来说,看到APP的一个广告,可能是感兴趣,可能是无意之中点了一下,APP发了一个验证码,用户可能回填了验证码,也可能没回填验证码,至于用户为什么要回填验证码,有些用户是真为了订购了业务,有些用户是受了页面信息的误导,以为是登录啥的,还有一种可能,APP还会自动读取验证码
      
       总之,有些用户知道APP要扣费,有些用户可能并不知道是要扣费,还是每个月都扣。但如果所有用户都会有微信支付密码这个最后关口提醒用户,这是要扣钱的,并且微信还保证,每次收费都要输入支付密码。
      
       用户和中国移动之前签订的是电信服务合同,包括了电话,上网,可能还有来电显示,这些业务都是用户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必须的,哪怕是必须的,都还有用户入网协议,实名认证,新业务增加协议。但所有用户应该都没有和移动签署过“代扣费”协议,因此如果超级课程表等APP的扣费是中国移动的“代扣费”,那么中国移动就违反了与用户入网服务协议。
      
       因此,这些诈骗APP其实和用户没有发生业务,也没有直接商业交易,用户只能是和中国移动发生业务关系才符合用户签署的服务协议,于是,上面的商业主体就变成下如下的图,也就是,用户和APP之间就变成需连接了,用户只看到了中国移动,否则,中国移动就是非法代扣,因为用户没有授权中国移动代扣。
03 三方变两方.jpg
      
       三方关系变成两方,这也符合中国移动财报里所说的“本集团营业收入主要为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因此,第三方对用户在法律上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有用户和中国移动两方。
05 移动收入定义.jpg
      
       逻辑上应该是两方,但实质上是三方,因为APP和中国移动没有关系,或者只是合作收费关系,中国移动只是代收费。
      
       有人说,你回填了验证码就证明你是订购了业务,开通了会员,是吗?那么缅北诈骗为什么要打击?缅北诈骗是骗用户说是安全账户,用户受到了干扰,这些所谓的“业务APP”页面上显示的是什么误导信息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大家反映的都是“莫名其妙的增加了业务”。      
       也许,APP页面上的信息是有奖问答“中国移动是不是世界500强”,但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输入验证码,是不是有可能?
      
       因此,没有中国移动出面确认的信息都可能是假的,或者是真的,但是被误导的,用户就与被缅北诈骗差不多,并且还是点一下,碰一下就被APP认为同意订购了,然后发给中国移动,然后中国移动认为APP都是好人,不管自己的用户愿意不愿意,就替用户做主,每个月都扣。
      
       能解决吗?非常简单,只要中国移动发一条“确认信息”,由用户回复信息同意再扣费,或者电话确认再扣费,更进一步,必须到移动营业厅才能增加业务,行不行?会增加吗?应该不会,因为这样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真正想订购“超级课程表”,“吃货卡”,“咪咕云游”等这些诈骗APP的业务。
      
       移动增加业务只要手机上点一下,但如果要拆除中国移动的宽带,就必须本人到营业厅,可以知道中国移动的用意,就是让用户尽量方便的增加业务,让用户尽量难的减少业务,哪怕这个要增加的业务是诈骗业务,移动也尽量提供方便
      
       中国移动在20元/月的商业闭环中做了什么?
      
       有劳动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这是一个正常商业逻辑,MicroSoft给你提供了Windows才能收到钱,饭店把食材做成菜,再给你一张桌子的空间才能收费,微信支付要保证交易的准确,搭建服务器,对接各银行,推广各种二维码,还要给推广渠道部分费用,然而才收用户平均0.2%的费用。
      
       那么中国移动在这个过程里面做了啥?程序是APP企业开发的,服务器是APP的,诈骗推广的广告是APP做的,用户管理是APP做的,中国移动应该只做了一件事情,将收费项目放到用户账单里,还有一件事情是移动做的,那就是发送验证码,但这是APP付了费的, 因为短信验证码业务和增值业务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和渠道,不在中国移动收费渠道的用户也需要验证码,因此,合理推测APP发验证码是付过费的,不是移动免费发的。
04 不劳而获.jpg
盗窃和诈骗都是不劳而获
      
       什么都没干,只把收费合并到账单里的中国移动,就能每个月从用户身上获得5元以上的收入能不能算不劳而获,是不是不劳而获?什么情况才可以不劳而获?是不是只有盗窃或诈骗才可能不劳而获?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移动唯一提供的就是用户信息和话费余额,因此,本质上,中国移动就是把自己的用户卖猪仔卖给了APP,与APP一起合作坑自己的用户。
      
       中国移动如何确认收入?
      
       再从财务专业视角去分析,大家在第一段已经分析了,只有这个收费是自己的业务才符合业务逻辑,但即便是自己的业务,收入确认的方法也是不同方法的。
      
       第一种,就是将收入的20元/月全部确认为移动的“信息服务”收入,然后将付给第三方APP的15元记为成本,剩下来的就是5元是中国移动“诈骗”净收入,当然,中间还有税收的问题,暂时先不考虑。
      
       第二种,直接将5元记为收入,是信息服务真正的收入,另外15元是代收的,直接进,也直接出,走账也好走。
      
       这个收入确认模式比较细节,中国移动财报的会计政策没有涉及,估计只有中国移动财务部内部文件或操作细则才有。虽然无法确认,但也可以做一些合理的猜测。
      
       如果是第二种只将中国移动收益记为收入,那么中国移动用户在APP上的付费规模可能还要大几倍,对应到中国移动乱收费年增加的几百亿元,可能性不太大。因此,中国移动采用第一种收入确认模式的可能性更大。
      
       第一种收入确认模式,合理,合法,但是也有点擦边球,因为5元是中国移动代收费的净利益流入,而不是用户付的20元,20元的记入虽然合法,但有点虚增收入的嫌疑。
06 虚增收入.jpg
      
       京东卖东西,自己建的仓库,自己的物流,自己的订单,因此卖的每一分钱的可以记为收入,淘宝是一个电商平台,是第三方建仓库,用的第三方快递,因此,只有商家的会员费,店铺装修费,广告费才是淘宝的收入,第三方商家卖的只算GMV(商品交易总额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不是淘宝的收入,这也是阿里后来为什么搞天猫超市,搞盒马,收购大润发,因为收入增长快。
      
       财务有一句话,实质大于形式,20元/月,实质上大部分是替第三方收的,中国移动和第三方一起诈骗的“利益流入”应该是5元/月,而不应该是20元/月,因此,才有上面说的“虚增收入”的嫌疑,当然,也只能是嫌疑,法理上讲勉强也可以讲得过去,但如果用“实质大于形式”来度量,那就是虚增。




举报本楼

本帖有 50 个回帖,您需要登录后才能浏览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C114 ( 沪ICP备12002291号-1 )|联系大家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0 10:50 , Processed in 0.42982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Copyright © 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 Licensed

回顶部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